本文目录
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礼仪,当时人们习惯在祭祀活动中刻写木牌或石碑,以祈求神明的保佑和福祉。这些刻有文字的牌匾成为了古代对联的前身。在唐宋时期,对联开始出现在民间文化中,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文学形式,随后又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和应用。如今,对联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,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场合和场所,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对联由来的故事
对联习俗源于中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,早在秦汉以前,中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。所谓桃符,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“神茶”和“郁垒”的名字,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,悬挂于左右门,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。
对联习俗源于中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,早在秦汉以前,中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。所谓桃符,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“神茶”和“郁垒”的名字,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,悬挂于左右门,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。
西晋时期(公元290年左右),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,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。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,楹联与骈赋、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、借鉴,历北宋、明、清三次重要发展时期,形式日益多样,文化积淀逐渐丰厚。
到了五代,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。据《宋史蜀世家》记载,五代后蜀主孟昶“每岁除,命学士为词,题桃符,置寝门左右。末年(公元九六四年),学士幸寅逊撰词,昶以其非工,自命笔题云:新年纳余庆,嘉节号长春。”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。
贴对联的由来简写30字怎么写
春联也叫门对、春贴、对联、对子、桃符等,它以工整、对偶、简洁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,抒发美好愿望,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。
每逢春节,无论城市还是农村,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,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。据说这一习俗起于宋代,在明代开始盛行。
春联的最早雏形是“桃符”,即用桃木刻画“神荼、郁磊”两神神像,用来驱秽辟邪,到了后来,桃符不断规范化,演变成为用于挂在大门两旁长六寸、宽三寸的长方形桃木板。
“桃符之制,以薄木版长二三尺。大四五寸,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,下书左郁垒右神荼。或写春词,或书祝祷之语,岁旦则更之。”
如果说画神像主要意在祛鬼和辟邪,那么写春词主要意在祈福和吉祥。几经演变,这就形成了后来的门神、年画与春帖、春联两大脉络。
每逢春节,无论城市还是农村,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,辞旧迎新,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。
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,古人在立春日多贴“宜春”二字,后渐渐发展为春联,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、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。
扩展资料:
春联,如果按尾字区分上下联则有:
一,上下同仄收尾,如春联“一顺百顺事事顺,千好万好年年好”,把握语境才能区分上下联。
二,上下同平收尾,如春联“岸上麻叶,伸绿掌要啥。池中莲藕,握红拳打谁”,弄明白语序才能区分上下联。
三,上平下仄收尾春联“妹妹我思之,哥哥你错了”,弄明白联语逻辑关系才能区分上下联。
四,上仄下平收尾春联“祖国山河壮,神州景物新”,这是上仄下平收尾对联,但这种对联区分上下联不能单靠平仄。
春联的来历30字左右
春联亦名“门对”、“春帖”,是对联的一种,因在春节时张贴,故名,春较多用大红纸书写,当新春佳节来临之际,千门万户,到处是鲜红的春贴,确实能显示出一派盎然春色。
1.春联的来历
春联是怎么来的呢?《山海经》里有这么一则故事。传说东海里有座风景秀丽的度朔山,又名桃都山。山上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树,树顶有一只金鸡,日出报晓。这棵桃树的东北一端,有一概拱形的枝干,树梢一直弯下来,挨到地面,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门。
朔山住着各种妖魔鬼怪,要出门就得经过这扇鬼门。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间作祟,派了两个神将去把守,一个叫神荼,一个叫郁垒。这两个神的名字有特别的念法,神荼要念“伸舒”,郁垒要念“郁律”。
两员神将专门监察鬼怪的行为。发现哪个鬼怪为非作歹,便用草绳捆起来送去喂老虎。此后,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鬼怪桃木之说。于是,那时候,人们每逢过年,便用两块桃木刻上神荼、郁垒的像或写上他俩的名字,挂在门的两边,叫做桃符,以示驱灾压邪。
唐以后逐渐改为尉迟恭、秦叔宝。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,杀死兄弟,逼迫父亲唐高祖李渊退位当太上皇,自己登上皇位。此后因魏徵梦斩泾河老龙,每夜好像听见寝官外有鬼往屋里扔砖瓦,奇呼怪叫。
唐太宗无奈,把这件事告诉了群臣。唐开国功臣大将秦叔宝自告奋勇愿意到宫门口守夜驱鬼,另一位开国功巨大将尉迟恭也愿意陪伴守夜。当晚两人全身披戴盔甲,手执武器,在寝宫门口守了一夜。
唐太宗果然睡了个好觉,接连几天,唐太宗身体逐渐康复,不忍心再让两位大将持续守夜,于是便命人将两位大将的威武形象画下来,把画像贴在门上。此事传播开来,尉迟恭和秦叔宝渐渐被奉为门神。
2.中国最早的春联
由桃符演变成春联,据说是在五代时候,五代十国中的后蜀国主孟昶在公元964年的除夕。令学士辛寅逊在桃符版上写两句吉语献岁,他不中意辛学士的作品,以其词不工,就自己提笔写下:
春联的来历30字左右
春联到底起源于何时,民间流传最受欢迎接受度最高的,是朱元璋用行政命令的方式,强制命令全国百姓,除夕夜前张贴春联,庆祝新年的故事。
这个故事说,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,这年过年,就想这半年过得红火热闹一些,命令,全国百姓都必须在门上,张贴用红纸写上对偶句子的春联。下旨之后他还不放心,还要亲自到京城中去走走看看,看看百姓们有没有遵守他的旨意。
结果溜达这一圈,果然发现有一家门上空白,没有贴红色的春联,朱元璋很是生气,前去质问。结果一打听发现这家人世代帮人阉猪,全家大字不识一个,又没有请到会写的人,所以没有办法贴。朱元璋得知原委之后,干脆大笔一挥,亲自写了一副对联送给这家人,只见朱元璋写道“双手劈开生死路,一刀割断是非根。”恰好符合这家人所从事的职业,也堪称千古绝对。
从这之后呢,贴春联的风俗就在全国流行起来,成为中国人,每年必不可少的习俗。
但是,真正的春联是起源于朱元璋的旨意吗?这个答案当然是否定的。
春联很可能在秦汉时期已经萌芽,中国人很早就开始讲究汉字对称的艺术,这也可以算得上是较为原始的对联。比如说汉代流行一种辟邪的配饰——刚卯,刚卯就是用两枚一对组成,每一枚上写一些辟邪消灾,祈福的话,两枚已对上的话语整齐对称出现。
到了唐代时期,过年贴春联的行为可能已经出现。李商隐有一首诗叫做《娇儿诗》,其中有一句“请爷书春胜,春胜宜春日”,这里请人书写的“春胜”指的应该就是当时情况下比较原始的春联。
我们都知道到了宋代市民阶层兴起,由于整个社会比较富足,市民阶层不再仅满足于枯燥的物质生活,开始追求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。王安石就有诗说:千门万户瞳瞳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。从这句诗基本可以看出,过年时候贴春联,在宋代,已经是普遍流行的了。
所以我们或许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,早在秦汉时期春联就已经蒙生于中国汉字汉语对偶的艺术之中,到唐代,正式的在过年时书写,张贴的春联开始成形,经过五代实际的发展,到两宋时期称为市民阶层,人民大众,喜闻乐见的过节方式。
以上就是关于对联由来30字,对联由来的故事的全部内容,以及对联由来 的相关内容,希望能够帮到您。
版权声明:本文来自用户投稿,不代表【千搜网】立场,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、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,因客观原因,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,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,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(邮箱:faedoony@foxmail.com)我们将及时处理,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