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目录
古人在冬天是如何取暖的
夏天炎热冬天严寒,聪明的人类在感受四季轮回同时,发明了地热暖气、空调等设备来应对温度骤变,让身体更加舒适,真正做到冬天不冷夏日不热。对于缺乏空调等现代化设备的古人,他们应对酷寒又是如何取暖的呢?其实,除了搓手、跺脚外,古人取暖的智慧远超乎今人想象。
一、器具取暖古人没有电热取暖设备,一般都是采用火炉、火盆取暖,其中以手炉、足炉、熏炉等器具最为常见。
手炉:手炉是古人用来暖手的小火炉,炉内边加以燃烧的火炭或灶灰,炉外有隔热的保护罩。手炉个头小巧、样式多变,甚至可以塞进袖子,非常方便携带。
足炉:相比手炉,足炉尺寸更大一些,通常是由铜或锡或制成的金属瓶罐,里面灌满热水,类似今日的暖手袋,放入被窝焐脚,也可随身携带。
熏炉:熏炉是以用陶土、铜或铁烧制而成的贮火器具,专用于室内供暖,古代宫廷的熏炉大都为铜制,做工精巧,民间的熏炉多为陶制或铁制。
壁炉:除此之外,是秦朝还出现的一种用于取暖设施的壁炉,在火塘基础上进行了改造,采用木炭进行取暖,可以长时间保持室内温度稳定。
二、保温建筑古代人除了充分利用取暖器具外,在保温建筑上也是别具一格。
椒房:花椒是古代重要的御寒保暖材料,通过在切墙泥中加入花椒捣碎,切成保温墙,古称作“椒房”,《世说新语》就有“以椒为泥涂室”的记载。不仅如此,椒房墙壁还挂有壁毯,地面也铺有厚厚的地毯,再设置屏风和幔帐,大冬天自然不会冷,当然这样的待遇也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享受。
三、纸衣取暖对于普通的平民百姓,自然是住不起椒房,大冬天都是用纸衣蔽体。采用楮皮纸缝制的纸衣能一定程度上加强御寒,楮皮纸造价便宜,质地坚韧耐穿,是贫民冬日出行首选。
古代老百姓冬天怎么取暖
古代人冬天是怎么取暖的
1. 烤火是最简单的取暖方式之一。人类出现后,这种方式就开始被使用,最初不仅用来取暖,还可以驱赶野兽。在封建社会,烤火是最常见、最有效的方式之一。然而,这种方式存在明显的缺陷,容易引发火灾,尤其是古代建筑多以木质为主,一不小心就可能引发火灾,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。
2. 燎炉/熏炉是古人常用的取暖器具之一。古人没有现代的电热取暖器,主要使用火盆、炉子等工具。熏炉、手炉、足炉等是中国古人冬天最常用的取暖器具。足炉比手炉大一些,是一种用锡或铜制成的扁瓶子,里面灌热水,主要用来暖脚,既可随身携带,也能放入被窝中。
3. 火塘,又称火炕,是古代最古老的大件取暖方式之一。在一些古代遗址中可以看到这样的设施,它将炊事与取暖相结合,设于门口附近的灶炕。火炕的工作原理是内部有孔道,冬季通过燃烧产生的热量进入炕内通道来加温。
4. 地炕是一种较为高级的取暖方式。在房屋的两侧挖上烧火坑,并在坑内砌上炉灶,通过通道将热力传到室内的地面,利用地面的散热作用,将整个房屋都加热。这样的方式可以避免煤气中毒,现存最完整的地炕之一就是乾清宫的地炕。
5. 火墙在中国有悠久历史。火墙由炉膛、火墙体和烟囱三部分构成。热烟气在墙内流程长,蓄热时间长,散热均匀。烟囱是火墙的排烟通道。火墙的炉灶可以做饭,热烟气则通过火墙体供暖。
6. 温室殿和椒房是古人常用的取暖方式之一。古人使用花椒来取暖,温室殿和椒房就是使用花椒来做房子,以香桂为主,设有火齐(云母)屏风,有鸿羽帐,地上铺着西域毛毯,住起来十分暖和。
古代没有秋裤他们是怎么取暖的
“秋裤”这种中国人的取暖神器,或许已经深深的刻在了每个人的记忆里,一到秋冬,天气转凉并且越来越冷的时候,就算再怎么不情愿,最终还是会穿起秋裤保暖。不过,秋裤毕竟也不是老祖宗们的发明,那么在秋裤诞生之前,我国古代的人们,他们在冬天靠什么来取暖呢?他们有什么样的取暖办法,能够帮助他们不惧寒冬?
1.手炉脚炉
先来看一些比较常规的。手炉,这种物品相信很多人已经在各种电视剧里见识过了,就是一种冬天时候可以捧在手里的暖手炉,大多数为铜制,不管是皇宫还是民间,手炉都是非常普遍的,它不仅可以被捧在手里,还能够藏在袖子里,所以也会被称为“袖炉”。手炉最值得一看的就是炉盖了,各种精美繁复的花纹镂空雕刻,不仅取暖还能赏心悦目。
那么与手炉相对的,就是脚炉了。脚炉与手炉材质基本上都是一样的,作用当然是供脚的取暖,不过样子与工艺有所差别,脚炉会比手炉大很多,炉壁要更加厚实,毕竟是要被踩在脚下取暖的。冬天将脚搭在脚炉上,暖气就会从双脚蔓延至全身,而且还不用担心把衣服烧了,也不用担心经受不住,不管是在家看书,还是出门坐轿,有一个脚炉都是非常舒服的。
2.椒房
除了这些可移动可随时携带的取暖工具,古人也有固定式的取暖器,房子。不过这个就不是所有人都能用的了,“椒房”,是西汉时期皇后居住的宫殿名称,因为是用椒混着泥涂抹的墙壁,所以被称为“椒房”。古人认为,这样可以使得房间内温暖、芳香,而且取椒的多子之含义,因此,椒房也就用来指代皇后的住处。
至于为什么要使用花椒涂抹墙壁,或许就和花椒的药性有关了吧。在《本草纲目》当中对椒有比较详细的描述,诸如“纯阳之物”“其气温以热”等,一看就知道是在说花椒能够抵御寒气,而且在古代,花椒稀缺,不像今天这样,做饭煮汤,只要有需求就能够有用的,花椒在古代是非常贵重的,属于顶级的香料,还是定情信物,用来涂抹皇后宫殿的墙,相当合适。
3.古代暖水瓶
除了这些,还有一些曾经引起很多人争议的,古代的暖水瓶。曾经在一档节目当中出现过收藏家收藏的“明代暖水瓶”,但是单单从瓶底的款识上也能看得出来,这分明就是一个不靠谱的假货,但是有人质疑,也有人赞同,赞同的声音举了一个例子,春秋战国时期都能够有“冰鉴”用来当冰箱,为什么就不能有暖水瓶用来盛装热水?
怀疑者自然是认为,暖水瓶这种东西这么现代化,古人怎么可能做得出来?不过,有时候还真的别小看了古人,据考证最早的暖水瓶大约出现在北宋末期,而且式样与现代相差无几,如果不太相信,或许宋代的文献,能帮你解决疑问。
古代冬天靠什么采暖
古代没有暖气冬天在房屋采暖也是有很多方法的,古代取暖的设施主要有火塘、火墙、壁炉和炉灶等。
从半坡、姜寨等遗址发掘来看,其原始房屋中设于门口附近的灶炕,是一种炊事与取暖相结合的设施。它既能吸收自室外吹入的氧气以助燃烧,又能阻挡冬季自门口吹入的寒风,有的人在室内烧炭火取暖。
新石器时代,掌握了人工取火的仰韶文化居民们,在其定居的房屋中心部位,往往会挖出一个小坑,四周垒上砖石,中间用来生火取暖、做饭,这就是火塘的由来。
取暖的方式
宋朝时期,出现了一种类似现在热水袋的取暖工具,称为“汤婆子”“脚婆”,用锡或者铜制成南瓜状的圆壶,上面留有小口可灌入热水,然后装入布袋中达到取暖的效果。古人凭借高超的智慧也发明了一种可以调节温度的房间,称为“温调房”。
至元明时,棉花逐渐部份取代丝麻,成为中国重要的天然纤维作物。古代皮衣—裘,王室贵族一般用羔羊皮、狐白裘等高档动物毛,而庶人则用劣质的羊皮或者狗皮。另外古代人为了御寒就会选择在冬季吃一些养生的食物来补充热量。除了吃以外,楚人还会饮酒抗寒保暖,当时的人们早已发现了酒的这一特点。
以上就是关于古代老百姓冬天怎么取暖,古代人们冬天用什么取暖 人们学会了用什么的全部内容,以及古代老百姓冬天怎么取暖的相关内容,希望能够帮到您。
版权声明:本文来自用户投稿,不代表【千搜网】立场,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、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,因客观原因,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,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,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(邮箱:faedoony@foxmail.com)我们将及时处理,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。